对生活在福利中心的孩子而言,福利中心的护理员、特教老师就是他们的“妈妈”,而在护理员、特教老师心中,他们也亲如自己的孩子。
今天是母亲节,本期家访,记者走进两名厦门市社会福利中心“妈妈”家中,了解她们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们的故事……
“小花妈妈”曾是福利中心的孩子
(资料图)
关键词
温暖
●出镜人物
刘金花,32岁,厦门市社会福利中心特教老师;丈夫吴清慨;儿子吴率
●地址
思明区文屏山庄
●心愿
亲爱的孩子们,妈妈希望你们能一直健康快乐地成长。
抱着儿子吴率的刘金花(左一)和丈夫吴清慨(中),在向厦门日报记者柯恺筠(右一)介绍孩子们赠送的新婚贺礼珠画。
“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孩子,第一次喊我‘妈妈’的时候,我心里咯噔一下。那一刻,我知道,他们认定了我会像妈妈一样保护他们。”刘金花抱着的儿子吴率,才10个月大,她下班后大部分的时间要照顾孩子,但心里总放不下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其他孩子,她是市社会福利中心的特教老师,也曾是市福利中心的孩子。
“我把市社会福利中心当自己的家,小时候照顾我的阿姨们就是我的妈妈。”刘金花回忆,小时候由于腿部残疾,其他孩子到处跑时,她只能躺在床上,是市社会福利中心的阿姨每天为她按摩,激励她做康复训练,最终她学会了走路。上小学时,阿姨轮流风雨无阻地背着她上学。尽管这些阿姨已经退休,但刘金花仍然和她们保持着密切联系,遇到什么问题仍会向她们请教。在刘金花结婚的那天,这些阿姨眼含热泪,将她交到了吴清慨的手里。
“在市社会福利中心,我感受着爱与温暖长大,成为了一个阳光快乐的人。”刘金花告诉记者。
“回来工作后,我才知道以前乐乐姨她们照顾我们有多么不容易。”刘金花现在负责两个班级,班里是6至16岁的孩子,他们都有先天的智力障碍,因此多数孩子智力停留在3岁左右,许多教学内容,要反复教一年甚至更长时间,他们才能学会。这不仅需要刘金花耐心教,还要想着办法教。
班里有一个名叫龙龙的学生动作缓慢,经常上一节手工课什么也没有做成。刘金花反复引导了几次无用,她想了个办法,在一堂课上,带着全班同学跟着龙龙一起放慢速度,最终帮助他改掉动作慢的习惯。还有学生学拖地,始终不会顺着拖,她就握着他的手教拖地。一年后,孩子竟然学会了,刘金花激动不已。
学生们感受到了“小花妈妈”的爱与温暖。去年母亲节,有学生折了纸花,作为礼物送给刘金花,教师节也有学生写“教师节快乐”的小纸条给刘金花。“这比什么奖金,都让我高兴。”刘金花说起小纸条,红了眼眶说,自己能有今天这样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,都是受到阿姨们、长辈们的悉心教导,希望在未来工作中自己能够将这份爱一直传递下去,让孩子们在爱的氛围中幸福成长。
看到妻子谈到市社会福利中心和那里的孩子们时,脸上洋溢出的幸福笑容,丈夫吴清慨说:“她把市福利中心当自己家,也把那里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。”
从助产士转行 成为十几个孩子的“妈妈”
关键词
关爱
●出镜人物
郑秀丽,39岁,厦门市社会福利中心儿童福利院护理长;丈夫叶志勇,大儿子叶峻楠,小儿子叶峻宁
●地址
思明区西浦路
●心愿
希望孩子们向好发展,都拥有好的归宿。
郑秀丽(左二)和丈夫叶志勇(右一)向厦门日报记者罗子泓(左一)讲述照顾孩子们的故事。
听说家里有客人要来,郑秀丽的小儿子叶峻宁赶忙跑到家门口,将地上的鞋摆放整齐。
“我和爱人忙的时候,大儿子基本上能搞定家务,小的有时也会帮忙。记得之前疫情时,我们都在岗位坚守,没法兼顾家里,哥哥就自己煮面,帮弟弟洗澡,写作业前再把他‘托管’给邻居,让我们省了好多心。大家都说,我生了一对‘天使宝宝’!”郑秀丽说。事实上,她不仅是两个孩子的妈,还是市社会福利中心儿童福利院(以下简称“儿童福利院”)十几名孩子的“大家长”——他们由孤弃儿童、困境儿童等组成,年纪最小的5岁,最大的20岁;有的还在上幼儿园,有的已经步入大学校园。
2015年,郑秀丽从一名助产士转行成为儿童福利院护理员。
“入行前,我丈夫打‘预防针’说,护理儿童并不轻松,别想得太美好。后来的经历证明,事实的确如此。”郑秀丽说。由于种种原因,来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,性格也相对孤僻,需要护理员倾注更多的时间、精力和爱。
郑秀丽还记得,有一天晚上下班在家,接到了同事打来的电话:“小荣(化名)躲在厕所哭得很伤心,怎么劝都不愿出来……”此时,已是晚上10点半左右,两个儿子已经熟睡,她让还在加班的丈夫回家,自己匆匆赶往福利院。看到郑秀丽来了,小荣从厕所冲出来,将她紧紧抱住。原来,小荣那段时间缺少安全感,而郑秀丽则是他的安慰剂。
为了把孩子们都照顾好,郑秀丽和叶志勇还把家安在了离儿童福利院不远的地方。每天,郑秀丽都会密切关注孩子们的动态,和学校老师沟通、为他们制定成长计划;周六,她还会用家里的两口大锅给福利院的孩子们加餐。“老妈做过面线糊、米粉汤。可惜,我赶着去上培训班,没蹭到好料……”听到叶峻楠这么说,郑秀丽哈哈大笑,“院里有十多个小朋友呢!你吃一点,弟弟吃一点,爸爸再吃一点,院里的小伙伴就不够分啦!”
看着妈妈照顾小朋友的样子,叶峻楠、叶峻宁兄弟俩也有样学样,常常关心福利院里的孩子们——“妈妈,院里的小朋友睡了吗?晚上11点,很晚啦。”“院里的那个妹妹能适应小升初生活吗?告诉她:别怕!她在初中里有我这个哥哥!”
孩子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给予郑秀丽爱的回馈——在儿童福利院长大的佑佑加入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,他常和“秀丽妈妈”谈心,希望尽己所能反哺社会;郑秀丽带大伙儿去吃自助餐,听到几个孩子凑在一起商量:“等秀丽妈妈年纪大、走不动了,我们推着轮椅带她来……”
“最终,孩子们都是要走向社会的。”叶志勇说。“对!”郑秀丽补充道,她常常像老母亲一样憧憬着他们上大学的样子、成家立业的样子,“希望孩子们过得好。也希望他们记得,不论走到哪儿,身后总有我们在。”
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